關於 黃漢師傅

關於 黃漢師傅

本人十六歲跟隨當時六十年代頂級洋服公司(怡安泰洋服)的師父當學徒。

本人於1960年代中開設本店,已有40多年歷史。所有洋服均由本人親手製造。由於裁剪、縫製及修改都經本人,而且每個客人的身材都不一樣,所以累積了豐富的經驗、製造的西裝更加附合不同人的獨特體型,可以為客人製造出更合適的洋服。

每套西裝一般試身2次,有需要時可試身3次。客人也可帶來樣辦,按照客人之要求,縫製合適衣服。

本人也會縫製禮服絲襟,是本公司特創,完成婚禮後可還原普通西裝式樣,可多一套西裝作平時替換。由於近來經濟下滑,本公司可給予特別優惠的價錢為客人製造滿意的衣服。

從學師開始

現年62歲的黃漢師傅在16歲時, 由大陸偷渡來香港, 到步後便搬去灣仔與鄉里同住; 因自己沒有讀過書, 後來被介紹在灣仔學師做洋服。 曾試過在尖沙咀學師的黃師傅, 慶幸自己對做洋服有天份, 學師只有一年多便能學會做洋服技巧。 後來認識了現時的業主, 當時那業主提出他「出鋪位, 我出人」, 於是在1964年黃師傅便於灣仔開了一間洋服店。 這四十三年的時光就在這洋服店度過了, 一直沒有離開過。

時代不同了

由六十年開始自己的洋服生意, 經歷了幾十個年代, 黃師傅認為洋服業現在真是夕陽工業。 回想起70年代時, 洋服業最風光, 因為當時很多人喜歡做西裝, 例如在聖誕節時, 年青人喜歡做套新西裝, 開派對。那時忙於趕工做洋服, 真的「趕到飛起」。 黃師傅經常為有錢客做洋服, 所以當時大部份人都認為做洋服和駕駛的士都景; 只是在灣仔道, 洋服店已有十多間。

但隨後做洋服生意便逐漸困難, 到了80年代時, 聘請伙記也不容易, 由於當時沒有人願意入行, 令洋服師傅的數目減少, 很多行家更轉行當看更或駕駛的士。 進入90年代, 生意變得更差, 因當時很多商店都有做好了的西裝售賣。 黃師傅表示幾年以前, 他不但沒有錢賺, 還要貼錢, 無巧不成話: 「戲院唔掂, 洋服跟住又唔掂」, 這是黃師傅所發現的巧合。 但為了一班好客仔, 他決心堅持生意。 進入二千年, 黃師傅的兒女亦已學業有成, 不用再供養兒女; 因此, 他決定繼續經營這間洋服店。 看著行家一個一個轉了行, 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和專業, 自己卻不用轉行繼續自己的專業, 黃師傅心裡不禁感到榮幸。 假若有一天真的不能再經營洋服店, 黃師傅估量自己定必呆在家中, 悶悶不樂, 退休後便會落形。

但隨後做洋服生意便逐漸困難, 到了80年代時, 聘請伙記也不容易, 由於當時沒有人願意入行, 令洋服師傅的數目減少, 很多行家更轉行當看更或駕駛的士。 進入90年代, 生意變得更差, 因當時很多商店都有做好了的西裝售賣。 黃師傅表示幾年以前, 他不但沒有錢賺, 還要貼錢, 無巧不成話: 「戲院唔掂, 洋服跟住又唔掂」, 這是黃師傅所發現的巧合。 但為了一班好客仔, 他決心堅持生意。 進入二千年, 黃師傅的兒女亦已學業有成, 不用再供養兒女; 因此, 他決定繼續經營這間洋服店。 看著行家一個一個轉了行, 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和專業, 自己卻不用轉行繼續自己的專業, 黃師傅心裡不禁感到榮幸。 假若有一天真的不能再經營洋服店, 黃師傅估量自己定必呆在家中, 悶悶不樂, 退休後便會落形。

仍有捧場客

1.

2.

(上圖: 用了幾十年的熨斗; 下圖: 其中一些客人名片, 很多為專業人士)

憑著簡單工具, 如衣車、 熨斗、 剪刀, 加上手工好和技術認真講究. 便能為顧客做到舒適合身的洋服; 因此很多顧客都回來找黃師傅做洋服, 他的顧客中, 有很多有名望的專業人士, 也有政府員、大學教授、商界人士 (例如置地最高級), 還有外國客, 生客也有, 年青人也有 (他們比較講究所以寧訂做西裝)。 這些來光顧訂做西裝的顧客不會介意黃師傅店鋪較殘舊, 只等待做好的稱身西裝, 有時更會訂做萬多元的西裝。

一直都在灣仔居住, 加上鋪頭在灣仔, 黃師傅選擇一直住在灣仔

面對著這夕陽行業(之前曾蔭權提議取消洋服, 夏天更不用穿著西裝), 黃師傅願望這行不致消失, 師傅的技術不致失傳; 他希望政府能協助洋服這種專業, 這項技術, 成為一門藝術, 繼續留傳下代。